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02                            来源:长春市人民政府网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长府发〔2012〕8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全面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吉林省政府2010—2020年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现就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社会需求大和可再生等特征。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带动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不断提高,林业经济正加速向现代林业转变,但仍存在森林总量不足,林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推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基本方针,紧紧把握建设现代林业主线,用生态经济思维谋划林业产业,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园区带动,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构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培植优势产业,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带动能力;加强规模效应,优化区域布局和集群发展;依靠科技支撑,推动林业提质增效;深入改革创新,完善林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三)目标任务。林业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在确保2012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05亿元目标基础上,到2015年,林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年递增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扶持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林业百强龙头企业”,培育2个林产品品牌争创国家著名商标,建设3个省级林业特色产业园区,培育6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打造10个长春市林业品牌产品,培养100名林业科技特派员。到202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15%以上。

  三、明确发展重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未来几年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为切入点,突出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改革驱动,着力培育富民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完善扶持政策,通过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壮大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重点打造六大支柱产业。

  (一)森林资源培育业。通过国家“三北五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吉林省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大黑山余脉水土保持林等项目工程,大力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平均每年完成造林3000公顷以上,到2015年末,累计完成造林15000公顷。农安、德惠、榆树要加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名、优、新经济林树种;国有林场除培育落叶松、樟子松、黑松等常用造林品种外,还要从改变树种结构入手,因地制宜地培育红松等经济树种;九台、双阳等半山区,要科学营造混交林,定向培育人工林及乡土树种,试验种植能源替代植物,立足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强林地产出功能和利用率。

  (二)林木种苗花卉业。立足苗木花卉市场需求,以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园林林业”、“棚膜林业”,建立林木种苗及园艺花卉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新建苗木花卉基地50个,试验推广新花卉品种10个,种植面积累计达到8000公顷。以九台波泥河为中心,建立苗木花卉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立足省内,面向东北地区的苗木花卉绿化产品品牌,带动全市苗木花卉业的健康发展。以农安哈拉海苗圃、榆树五棵树等苗圃为龙头,大力发展以杨树新品种为主的苗木培育业,每年平均出圃优良种苗300万株,为我市乃至全省中西部地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及绿化工程提供优质苗源。

  (三)木材加工业。发挥榆树、农安、德惠农防林资源优势,通过加快农防林更新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杨树产业,变初加工为深度加工,开发木材系列产品,打造农田防护作用突出、生态经济效益鲜明、多层次转化增值、永续利用的农防林循环经济带。充分利用省会中心城市优势,以兄弟木业、嘉朗木业、大明木业等规模企业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款式精美、低碳环保,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品牌家具、木门、地板等木材精深加工业,建设资源整合、资本集聚、科技集成、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木材深加工产业园区,带动我市林业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分别在德惠市、二道区建设两个木材深加工产业园区。

  (四)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净月潭、莲花山、吊水壶森林景观资源,加强规划,进一步整合开发我市森林旅游资源。通过创新以旅行社为中介,以森林景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旅游联盟为主体的旅游业运行机制,开发生态旅游热线,打造以白山黑水为底蕴、以关东风情为特色的长春旅游文化。进一步开发净月潭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冰雪体验、民俗风情等旅游品牌;打造莲花山集休闲购物、生态度假、商务休闲、康体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在保护好吊水壶溶洞、冰洞现有自然景观基础上,大力开发建设人文景观,搞好农家乐、垂钓园、民俗村、特色纪念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加大波罗湖湿地、长东北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发力度,把湿地公园打造成我市生态旅游的新亮点,切实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为长春市民及国内外游人提供更加优良的休闲、度假、健身、避暑、科普教育等旅游场所,带动餐饮、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把长春市森林旅游业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使森林旅游成为我市林业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五)经济动物繁殖加工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梅花鹿产业。以鹿乡镇、双阳鹿业良种繁育有限公司、长双鹿业为龙头,建设梅花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梅花鹿种源保护基地、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鹿产业发展集群,规划建设双阳梅花鹿产业园区。到2015年,全市梅花鹿存栏达到25万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达到60%,鹿茸优质率达到85%;到2020年,存栏数达到35万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达到65%,鹿茸优质率达到90%。提高梅花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研发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品牌产品,进一步提升梅花鹿产业经济总量。积极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到2015年,狐狸、貉子、貂种群饲养数量各达到5000只.

  (六)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空间,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通过规模化、基地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种养业。到2015年,发展林禽2万只、林畜2万头、林蛙100万只,林药100公顷、山野菜100公顷、林下参100公顷、大果榛等特色果林100公顷。打造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进行绿色产品开发,以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适应市场需要为发展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长春市森林绿色食品品牌,带动林间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建设节约立体型林业,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任,制定好发展规划,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好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加快产业建设区域化、规模化进程。市政府每年要对各地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产值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投入。认真执行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对林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等林业建设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制定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贴、以奖代投等多种措施,重点支持森林培育、特色林下产品和品牌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林业技术推广等。建立森林抚育间伐补贴制度,鼓励森林经营者对中幼林进行抚育间伐,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

   (三)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林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加大对林产品加工及林下种养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及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金融“一站式”服务,解决林改后农民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业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手段引导森林经营者积极参加森林保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抓住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关键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加强优良树种的培育,因地制宜引进和推广优质、丰产、速生的优良品种。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办好专家热线,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园等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技培训,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送到群众手中,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五)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组织。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在林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订、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林业产业调整和健康发展。

长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

主题词:林业 产业 意见

 
 

主办:365娱乐  承办:长春信息港

地址:长春人民大街10111号 邮编:130022 联系电话:0431-88777558

吉ICP备 11002904 政府网站标识码:2201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548号